【双调】寿阳曲·远浦(pǔ)帆归¹
元代·马致远
夕阳下,酒旆(pèi)闲²,两三航(háng)未曾(zēng)着岸³。落花水香茅舍晚,断桥头卖鱼人散。
词句注释
双调:宫调名,元曲常用宫调之一。寿阳曲:曲牌名,又名“落梅风”。北曲属双调,与南曲小石调引子“寿阳曲”不同,也与长调“落梅风”不同。五句二十七字,一平韵、三叶韵。浦:水边。
酒旆(pèi):酒店门前的幌子。旆,泛指旌旗。
两三航:两三只船。航,船。着岸:靠岸。
译文
在夕阳的映照下,酒旗悠闲地飘扬。渔船大多已收帆归来,还有两三只也即将靠岸。渔村的傍晩,落花缤纷,流水含香,茅舍已升起袅袅炊烟,断桥头上卖鱼人早已散去。
摘要
《寿阳曲·远浦帆归》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。这是一支小令,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,仅用二十七个字便描摹出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,既写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,又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,表现了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。全曲境界清淡闲远,远浦、酒旗、断桥、茅舍,远景近景,相得益彰,显示出一种疏淡旷雅、平和静穆的美。
创作背景
此曲载于《阳春白雪》前集卷三、《梨园乐府》卷中。据《寄园寄所寄》《梦溪笔谈》等书记载,宋代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,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,时人称为潇湘八景,或称八景。这八景是:平沙落雁、远浦帆归、山市晴岚、江天暮雪、洞庭秋月、潇湘夜雨、烟寺晚钟、渔村夕照。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《寿阳曲》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,由此可知,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。此曲乃其中之一。
文学赏析
此曲开篇就向读者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夕阳晚景图。“夕阳下”,点明了时间。全曲情境均由此生。“酒旆”,既点明了地点,又表示这是小镇所在。“闲”字,写出水村小镇傍晚时分宁静的气氛,令人如置身于其中,体味到江边恬静的飘香的世界,为全曲奠定了闲适的情调。“两三航未曾着岸”,将景物境界由小镇扩展到江滨。江上只有两三只未曾靠岸的小船,进一步突出了小镇的宁静。“未曾着岸”四字隐含着“帆归”之意。船是向岸边驶来,只是尚未靠岸罢了,这同扬帆远去或船行中流的情景是不同的。酒旆,是近景,酒旗也看得清,这是写近距离的视觉。两三航,是远景,远远望去,只见江上有船,船上人看得不甚分明,这是写远距离的视觉。以上三句是一个层次,写远浦。
“落花水香茅舍晚,断桥头卖鱼人散”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,这转入另一个层次,写帆归。此曲略去了渔船靠岸后,渔民们忙乎的劳动场面,直接写桥头渔市结束和渔人各自回家休憩的生活场面。作者不用人群熙攘来形容小镇,而用断桥头来代指小镇,是有意突出小镇的幽寂。傍晚时分,断桥头旁曾有过短暂的鱼市交易,但这种贸易很快结束,卖鱼人散去,小镇又重归宁静。渔人居住的环境是“落花水香茅舍”,因是晚上,家家亮起了灯光,灯光映照在水里,花、水、茅舍足说明环境的优美,衬出渔人生活的悠闲自适。从断桥到茅舍,他们远隔尘嚣,与世无争,怡然自得。
元代诗人揭傒斯写有《题王山仲所藏潇湘八景图卷走笔作》诗,其中《远浦帆归》是这样写的:“冥冥何处来,小楼江上开。长恨风帆色,日日误朗回。”该诗描绘的是一幅思妇候门的场景,表现闺怨的主题。而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,表现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。全曲境界清淡闲远,远浦、酒旗、断桥、茅舍,远景近景,相得益彰,显得清疏而又淡雅;酒家旆闲、船未着岸、落花晚舍、卖鱼人散这些意象,透露出隐士追求世外桃源境界的恬淡心境。
名家点评
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:此曲写江村渔人晚归,描绘了渔村傍晚的景象。用白描手法,质朴无华,清淡闲远。郑振铎曾说,马致远“以淡墨秃笔作小幅山水,虽寥寥数笔,而意境无穷。这是他的不可及处”。此曲也体现了这一特色。(《元曲:彩图版》)
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义山:此首小令把江边小镇的渔民生活写得极闲适恬澹,似充满诗情画意,这显然有作者隐逸闲情的投影。此曲注意前后照应和气氛的协调,其格调疏淡闲雅,意趣颇有情致。(《元曲大辞典》)
作者简介
马致远,元代杂剧家、散曲家。号东篱,一说字千里。大都(今北京)人。曾任江浙行省务官(一作江浙省务提举)。晚年隐退。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,现存七种。作品多写神仙道化,有“马神仙”之称。曲词豪放洒脱。与关汉卿、白朴、郑光祖合称“元曲四大家”。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,有辑本《东篱乐府》,存小令百余首,套数二十三套。